长春市凡诺教育培训学校有限公司
18946552387
学校资讯
学校资讯

学校资讯

联系我们

全国服务热线

+18946552387

高新校区:锦湖大路与超群南街交汇消防队旁

手机:18946552387

学校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校资讯
高考大阅读题满分突破指南
发布时间:2022-11-02

一、提升阅读素养,具备“快读”的能力

近年来的高考,对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要求已越来越高,虽然一个人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不全在于技巧,但“快读”显然是学生应对高考不可或缺的技巧之一。面对近万字的卷面阅读量,在两个半小时的有限答题时间内,如果不能快速解读文本,只是囫囵吞枣,甚至不知所云,试问,“大阅读题”还怎么破?

我们可以拿作品来演示,比如大学语文中有篇文章《娘,我的疯娘》,全文5751个字。以此为蓝本,可以测试一下我们阅读速度的快慢,即在保证理解率不低于70%的前提下,每分钟能阅读的字数。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不难发现,一般人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700字左右,只有少数人包括训练有素的高三学子才能达到1000字以上。

高考阅读,唯快可破。但快读是建立在海量阅读、个性阅读基础之上的,没有养成手不释卷的阅读习惯,不具备个性化阅读的本事,却奢望来一个阅读总爆发,无异于缘木求鱼。

二、解读不同文本,具备“检索信息”的能力

如果仔细研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你就会发现,新课标对“大阅读题”是有指令要求的,一是要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二是能对阅读材料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2019年高考对“大阅读题”考查的要求更高了,把过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任选题”改作了“必选题”,两种不同的文本同属考查之列。

如北师大克拉玛依附中2019年6月高二学段统考的一道大阅读题《一碗羊肉汤》,属文学类文本阅读范畴,一共设置了三道题,分别要求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概括和评价人物形象、分析和鉴赏文章的艺术特色。很明显,这三道题的命题设计意图就是考查学生解读文本、检索信息的能力,看学生是否能通过“快读”文本,搜集、甄选、提炼材料,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整理、分析和概括。命题人如此设计,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精准把握新课标对“大阅读题”板块教学指令要求的具体实践,体现了阅读新思维。

三、了悟答题指令,具备“破题”的能力

人家怎么问你就怎么答,问什么你就答什么,先问什么你就先答什么。答题指令必须了悟,这是个形而上的问题。看看那些训练有素的学生,一出手就是招式,甚至是大招、狠招、王者之招,他们深知:

①大阅读题不分点回答,得分会减半。

②大阅读题作答时,要先概括,后分析,否则答题思路就会显得紊乱。

我们同样以2017年全国卷Ⅲ《一碗羊肉汤》为例,第5题题干是“刘乡长作为基层的领导既有值得赞扬的一面,也有值得批评的一面”,这是概括性语言,接着结合原文内容作简要分析,哪些值得赞扬,哪些应该批评即可。不可倒着来——先分析,后概括;也不可只有分析,没有概括,或分析、概括杂乱无序,颠三倒四。

③不加个性化阅读体验,再好的“套板”也没用。所谓“套板”就是做题的“套语”,也即所谓“滥调”。比如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如果你拟的答案是“吸引读者兴趣”“揭示文章主旨”“是文章的线索”“深化文章中心”等等,这种格式化的“套板”,你就别指望拿高分了。怎样深化,怎样揭示,如何吸引,为什么是线索,你得有分析才行。

如2015年江苏高考卷的一道大阅读题,考查王安忆的小说《比邻而居》,问:文章③④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如果只是回答“实打实”“有韧性”,当然不行,必须挣脱“套语”的樊笼,进行简要分析:①病了也认真生活,凸显出一种实打实的风格。②草药味的出现与消失都没有打断实打实的生活,可见此种风格的韧性。有概括,有分析,也彰显了逻辑思维的缜密。

这样,大阅读题——这道高考试卷中题目最长、字数最多的“难题”或许就被你征服和突破了。


返回列表
高考大阅读题满分突破指南
发布时间:2022/11/02

一、提升阅读素养,具备“快读”的能力

近年来的高考,对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要求已越来越高,虽然一个人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不全在于技巧,但“快读”显然是学生应对高考不可或缺的技巧之一。面对近万字的卷面阅读量,在两个半小时的有限答题时间内,如果不能快速解读文本,只是囫囵吞枣,甚至不知所云,试问,“大阅读题”还怎么破?

我们可以拿作品来演示,比如大学语文中有篇文章《娘,我的疯娘》,全文5751个字。以此为蓝本,可以测试一下我们阅读速度的快慢,即在保证理解率不低于70%的前提下,每分钟能阅读的字数。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不难发现,一般人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700字左右,只有少数人包括训练有素的高三学子才能达到1000字以上。

高考阅读,唯快可破。但快读是建立在海量阅读、个性阅读基础之上的,没有养成手不释卷的阅读习惯,不具备个性化阅读的本事,却奢望来一个阅读总爆发,无异于缘木求鱼。

二、解读不同文本,具备“检索信息”的能力

如果仔细研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你就会发现,新课标对“大阅读题”是有指令要求的,一是要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二是能对阅读材料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2019年高考对“大阅读题”考查的要求更高了,把过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任选题”改作了“必选题”,两种不同的文本同属考查之列。

如北师大克拉玛依附中2019年6月高二学段统考的一道大阅读题《一碗羊肉汤》,属文学类文本阅读范畴,一共设置了三道题,分别要求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概括和评价人物形象、分析和鉴赏文章的艺术特色。很明显,这三道题的命题设计意图就是考查学生解读文本、检索信息的能力,看学生是否能通过“快读”文本,搜集、甄选、提炼材料,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整理、分析和概括。命题人如此设计,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精准把握新课标对“大阅读题”板块教学指令要求的具体实践,体现了阅读新思维。

三、了悟答题指令,具备“破题”的能力

人家怎么问你就怎么答,问什么你就答什么,先问什么你就先答什么。答题指令必须了悟,这是个形而上的问题。看看那些训练有素的学生,一出手就是招式,甚至是大招、狠招、王者之招,他们深知:

①大阅读题不分点回答,得分会减半。

②大阅读题作答时,要先概括,后分析,否则答题思路就会显得紊乱。

我们同样以2017年全国卷Ⅲ《一碗羊肉汤》为例,第5题题干是“刘乡长作为基层的领导既有值得赞扬的一面,也有值得批评的一面”,这是概括性语言,接着结合原文内容作简要分析,哪些值得赞扬,哪些应该批评即可。不可倒着来——先分析,后概括;也不可只有分析,没有概括,或分析、概括杂乱无序,颠三倒四。

③不加个性化阅读体验,再好的“套板”也没用。所谓“套板”就是做题的“套语”,也即所谓“滥调”。比如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如果你拟的答案是“吸引读者兴趣”“揭示文章主旨”“是文章的线索”“深化文章中心”等等,这种格式化的“套板”,你就别指望拿高分了。怎样深化,怎样揭示,如何吸引,为什么是线索,你得有分析才行。

如2015年江苏高考卷的一道大阅读题,考查王安忆的小说《比邻而居》,问:文章③④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如果只是回答“实打实”“有韧性”,当然不行,必须挣脱“套语”的樊笼,进行简要分析:①病了也认真生活,凸显出一种实打实的风格。②草药味的出现与消失都没有打断实打实的生活,可见此种风格的韧性。有概括,有分析,也彰显了逻辑思维的缜密。

这样,大阅读题——这道高考试卷中题目最长、字数最多的“难题”或许就被你征服和突破了。


高考大阅读题满分突破指南
发布时间:2022/11/02

一、提升阅读素养,具备“快读”的能力

近年来的高考,对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要求已越来越高,虽然一个人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不全在于技巧,但“快读”显然是学生应对高考不可或缺的技巧之一。面对近万字的卷面阅读量,在两个半小时的有限答题时间内,如果不能快速解读文本,只是囫囵吞枣,甚至不知所云,试问,“大阅读题”还怎么破?

我们可以拿作品来演示,比如大学语文中有篇文章《娘,我的疯娘》,全文5751个字。以此为蓝本,可以测试一下我们阅读速度的快慢,即在保证理解率不低于70%的前提下,每分钟能阅读的字数。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不难发现,一般人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700字左右,只有少数人包括训练有素的高三学子才能达到1000字以上。

高考阅读,唯快可破。但快读是建立在海量阅读、个性阅读基础之上的,没有养成手不释卷的阅读习惯,不具备个性化阅读的本事,却奢望来一个阅读总爆发,无异于缘木求鱼。

二、解读不同文本,具备“检索信息”的能力

如果仔细研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你就会发现,新课标对“大阅读题”是有指令要求的,一是要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二是能对阅读材料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2019年高考对“大阅读题”考查的要求更高了,把过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任选题”改作了“必选题”,两种不同的文本同属考查之列。

如北师大克拉玛依附中2019年6月高二学段统考的一道大阅读题《一碗羊肉汤》,属文学类文本阅读范畴,一共设置了三道题,分别要求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概括和评价人物形象、分析和鉴赏文章的艺术特色。很明显,这三道题的命题设计意图就是考查学生解读文本、检索信息的能力,看学生是否能通过“快读”文本,搜集、甄选、提炼材料,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整理、分析和概括。命题人如此设计,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精准把握新课标对“大阅读题”板块教学指令要求的具体实践,体现了阅读新思维。

三、了悟答题指令,具备“破题”的能力

人家怎么问你就怎么答,问什么你就答什么,先问什么你就先答什么。答题指令必须了悟,这是个形而上的问题。看看那些训练有素的学生,一出手就是招式,甚至是大招、狠招、王者之招,他们深知:

①大阅读题不分点回答,得分会减半。

②大阅读题作答时,要先概括,后分析,否则答题思路就会显得紊乱。

我们同样以2017年全国卷Ⅲ《一碗羊肉汤》为例,第5题题干是“刘乡长作为基层的领导既有值得赞扬的一面,也有值得批评的一面”,这是概括性语言,接着结合原文内容作简要分析,哪些值得赞扬,哪些应该批评即可。不可倒着来——先分析,后概括;也不可只有分析,没有概括,或分析、概括杂乱无序,颠三倒四。

③不加个性化阅读体验,再好的“套板”也没用。所谓“套板”就是做题的“套语”,也即所谓“滥调”。比如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如果你拟的答案是“吸引读者兴趣”“揭示文章主旨”“是文章的线索”“深化文章中心”等等,这种格式化的“套板”,你就别指望拿高分了。怎样深化,怎样揭示,如何吸引,为什么是线索,你得有分析才行。

如2015年江苏高考卷的一道大阅读题,考查王安忆的小说《比邻而居》,问:文章③④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如果只是回答“实打实”“有韧性”,当然不行,必须挣脱“套语”的樊笼,进行简要分析:①病了也认真生活,凸显出一种实打实的风格。②草药味的出现与消失都没有打断实打实的生活,可见此种风格的韧性。有概括,有分析,也彰显了逻辑思维的缜密。

这样,大阅读题——这道高考试卷中题目最长、字数最多的“难题”或许就被你征服和突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