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凡诺教育培训学校有限公司
18946552387
学校资讯
学校资讯

学校资讯

联系我们

全国服务热线

+18946552387

高新校区:锦湖大路与超群南街交汇消防队旁

手机:18946552387

学校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校资讯
2023年高考文言文训练
发布时间:2022-10-10

01


文言文训练(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王谓公子他曰:“昔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韩之在我,心腹之疾。吾将伐之,何如?”公子他曰:“王出兵韩,韩必惧,惧则可以不战而深取割。”王曰:“善。”乃起兵,一军临荧阳,一军临太行。韩恐,使阳成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

  上党之守冯亭曰:“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守三十日,阴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内之于王,唯王才之。”赵王喜,召平阳君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吏民不欲为秦,而皆愿为赵。今冯亭令使者以与寡人,何如?”赵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对曰:’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王大怒曰:“夫用百万之众,攻战逾年历岁,未见一城也。今不用兵而得城十七,何故不为?”赵豹出。乃使赵胜往受地。

  赵胜至曰:“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使臣胜谓曰:‘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冯亭垂涕而勉曰:“是吾处三不义也: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辞封而入韩,谓韩王曰:“赵闻韩不能守上党,今发兵已取之矣。”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秦王怒,令公孙起、王齮以兵遇赵于长平。

                  (摘编自《战国策•赵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昔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

B.昔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

C.昔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

D.昔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入谢于秦”和“谢使曰:等实在’”的“谢”字都是道歉的意思

B. 平阳君中是古代的一种封号,文中平阳君指赵豹,他受封为平阳君。

C.“臣闻圣人……”中的 圣人指孔子,意为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

D.“敝邑之王”中“敝”,指对自己或自己一方的谦称,如敝人、敝处、敝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秦昭王向公子他介绍了秦国和楚国交战的历史,诉说了韩国追求私,不守盟约的情况,进攻韩国找到了充足的理由,并派兵逼近韩国的领土。

B.冯亭坚守不住上党,但并没有把上党献给秦国,而是找了个借口,把上党送给了赵国,赵王十分高兴,说明赵王目光短浅被眼前的利益诱惑

C.平阳君赵豹坚决反对赵王接受上党,他对比了秦赵的国力,客观分析了形势但他的建议惹怒了赵王,赵王还是派遣赵胜前去接受了上党之地

D.冯亭面对赵国国君的封赏,流下了眼泪,辞谢了赵国的封赏,认为已经自己处在三不义的境地了。说明他是一个有远见、有智谋、有忠义之心的臣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

2)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



【答案】

10.C

11. C(指孔子

12.C(“他对比了秦赵的国力”无中生有)

13.(1)臣下请求发动全部守军对付秦兵,如果最后不能守住,那么我就为国战死。

(悉:全部;卒:最后守住;应对付死:为国战死。每1分)

(2) 秦国承受了攻打上党的辛劳,而赵国却享受了它的利益,即使是强大的国家也不能从弱小的国家得到这种好处

承受;即使强大强大的国家小弱弱小的国家。每1分)


参考译文:

  秦昭王对公子他说:“从前秦国楚国在蓝田交战,韩国派出精锐部队帮助秦军,可是秦军战斗不利,韩国因此反与楚国联合,不坚守盟约,只追求利益。韩国对于我国来说,是心腹之患。我准备进攻他们,怎么样?”公子他说:“君王出兵韩国,韩国一定恐惧,恐惧就可以不用战争而多割取土地。”昭王说“好。”于是就出动军队,一支军队逼近荥阳,一支军队逼近太行。韩国十分恐惧,派阳城君到秦国谢罪,请求献出上党的土地作为讲和的条件。

  上党的太守冯亭说:“臣下请求发动全部守军对付秦兵,如果最后不能守住,那么我就为国战死。”冯亭坚守三十天,暗中派人请求赵孝成王说:“韩国不能守住上党,将要把它献给秦国,可是上党的民众都不想做秦国的臣民而愿意做赵国的民。现在上党拥有十七个县,愿意拜献给大王,希望君王裁决这件事。”赵王大喜过望,召来平阳君并告诉他说:“韩国不能坚守上党,将要把它献给秦国,上党的吏民不想做秦国的臣民而都愿意做赵国的臣民。如今冯亭派使者把上党献给寡人,你看怎么样?”赵豹回答说:“臣下听说圣人认为无故获利是最大的祸患。”赵王说:“人们怀恋我的恩义,怎么说是无故获利呢?”赵豹说:“秦国逐渐侵占韩国的土地,中间断绝了上党通韩国的道路,使他们不能互相援救,所以自认为可以坐得上党。秦国承受了攻打上党的辛劳,而赵国却享受了它的利益,即使是强大的国家也不能从弱小的国家得到这种好处,而弱小的国家却能从强大的国家手中得到吗?如今君王得到上党,可以说是有缘故吗?况且秦国用牛耕种,从水道运送军粮,那些勇敢不怕死的将士列阵在上党,法令严格政务推行顺利,不可以和他们交战。君王还是自己认真考虑一下。”赵王大怒说:“使用上百万军队,经年累岁攻战,没有得到一座城池。如今不用兵反而会得到十七座城,为什么不干?”赵豹退出去。于是就派遣赵胜前去接受土地。

  赵胜到上党说:“敞国的君王,委派使者臣下赵胜,使臣赵胜对您说‘请把三万户的城邑封赏给太守,千户的封赏给县令,各官吏的爵位都连升三级,能聚集到一起的民众,每家赏赐金子六斤。’”冯亭流泪拒绝说:“这是我使自己处在三不义的境地了:为君主守卫土地却不能战死,并且把它送给别人,这是第一不义;君王把土地献给秦国,我没有听从君主的命令,这是第二不义;出卖君主的地反而食封户,这是第三不义。”冯亭辞谢了赵国的封赏而回到韩国,对韩王说:“赵国听说韩国不能坚守上党,在已发兵占领上党了。”韩国报告秦国说:“赵国发兵占领上党。”秦王怒,命令公孙起、王齮率领军队与赵国的军队在长平交战。




02


文言文训练(二)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 13题。

  冲帝永嘉元年春正月戊戌,帝崩于玉堂前殿。梁太后以扬、徐盗贼方盛,欲须所征诸王侯到乃发丧。太尉李固曰:“帝虽幼少,扰天下之父。今日崩亡,人神感动,岂有人子反共掩匿乎!昔秦皇沙丘之谋,及近日北乡之事,皆秘不发丧,此天下大忌,不可之甚者也。太后从之,即暮发丧。太后委政宰辅,李固所言,太后多从之。黄门宦官为恶者一皆斥,天下咸望治平,而梁冀深忌之。

  初,平原王冀既贬归河间,其父请分香县以侯之,顺帝许之。冀卒子志嗣梁太后欲以女弟志征到夏门会帝崩梁冀欲立志众论既异愤愤不得意而未有以相夺。曹腾等闻之,夜往说冀曰:“将军累世有椒房之亲,秉摄万机,宾客纵横,多有过差。清河王严明,若果立,则将军受祸不久矣,不如立蠢吾侯,富贵可长保也。冀然其言。明日,重会公抑,冀意气凶凶,言辞激切,自胡广、赵戒以下莫不慑惮,独李固、杜乔坚守本议。固扰望众心可立,复以书劝冀,冀愈激怒。梁冀因诬李固、杜乔,太后素知乔忠,不许,冀遂收固下狱。门生渤海王调贯械上书,证固之枉,河内赵承等数十人亦要通诉,太后招赦之。及出狱,京师市里皆称万岁。之,大惊,畏固名德终为己害,更据前事大将军长史吴枯伤固之枉,与冀争之。冀怒,不从,怒起入室,去,固遂死于狱中。临命,与胡广、赵戒书曰:“固受国厚恩,是以竭其股肚,不顾死亡,志欲扶持王室,比隆文、宣。何图一朝梁氏迷谬,公等曲从,以吉为凶,成事为败乎!汉家衰微,从此始矣。公等受主厚禄,颠而不扶,倾i大事,后之良史,岂有所私?固身已矣,于义得类,夫复何言。广、戒得书悲渐,皆长叹流涕而已。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梁氏之变》)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A.翼卒/子志嗣/梁太后欲以女弟妻志/征到夏门亭/会帝崩/梁冀欲立志/众论既异/愤愤不得意/

B. /子志嗣/梁太后欲以女弟妻志/征到夏门亭会/帝崩/梁冀欲立志/众论既异/愤愤不得意/

C.翼卒子/志嗣/梁太后欲以女弟妻志/征到夏门亭/会帝崩/梁冀欲立志/众论既异/愤愤不得意/

D.翼卒子/志嗣/梁太后欲以女弟妻志/征到夏门亭会/帝崩/梁冀欲立志/众论既异/愤愤不得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A.“黄门宦官为恶者一皆斥遣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两句中字的含义不同。

B.“而梁冀深忌疾之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劝学》)两句中字的含义不同。

C.“梁太后欲以女弟妻志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字的含义不同。

D.“佑亦径去怀其璧,从径道亡”(《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字的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A.冲帝去世,扬州、徐州一带盗贼猖撅,梁太后打算将宣布发丧一事推迟,最后听取了太尉李固的建议,当晚就宣布发丧。

B.梁冀想要拥立刘志为帝,但是朝中众臣却与之意见不合,在曹腾等人的游说后,他重新召集大臣商议,会上他言辞激烈、气势汹汹。

C.梁冀诬陷李固和杜乔,还将李固逮捕并打人监牢,太后最终还是下诏赦免了李固,可梁冀仍不肯罢手,最后李固死于狱中。

D.李固临终前与胡广、赵戒一起上书朝廷,表明自己的志向是扶持匡正朝廷,想要让本朝的功业与文帝、宣帝时代一样兴隆,并痛斥梁姓之臣迷恋谬误,他担心汉朝衰弱从此便要开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1)梁太后以扬、徐盗贼方盛,欲须所征诸王侯到乃发丧。

(2)冀闻之,大惊,畏固名终为己害,乃更据奏前事。


【答案】

10.(分)A

11.(分)【解析】祐亦径去中的是径直的意思,怀其璧,从径道亡中的是小路的意思。

12.(分)【解析】李固临终前不是与胡广和赵戒一起上书朝廷,而是写信给胡广和赵戒。

13.(10 分)翻译:

1)(分)梁太后因为扬州、徐州一带盗贼正盛,打算等征召的各路王侯抵达洛阳后再宣布发丧。(以:因为;方:正;须:等到。三点各 分,句意 分)

2)(分)梁冀听到这一消息,大为惊恐,惧怕李固的名声和德行最终会成为自己的祸害,于是再次根据前事举发李固。(乃:于是;更:再次;奏:举发。三点各 分,句意 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东汉冲帝永嘉元年春季正月戊戌(初六)日,冲帝在玉堂前殿去世。梁太后因为扬州、徐州一带盗贼正盛,打算等征召的各路王侯抵达洛阳后再宣布发丧。太尉李固说:皇帝年龄虽小,仍然是全国的君父。今日去世,人与神都感伤震惊,哪有做子女的反而共同隐匿君父去世消息的道理!过去秦始皇死后的沙丘之谋,以及近日迎立北乡侯之事,都是秘不发丧所致,这是天下最大的禁忌,绝对不可以这样做。梁太后接受了建议,当晚就宣布发丧。梁太后把国家政事都交给辅政大臣,李固所提出的建议,梁太后大都采纳。为非作歹的宦官一律被贬斥遣退,天下之人都期望政治清明,而梁冀却对此十分痛恨。

  起初,平原王刘翼被贬回河间以后,其父河间王刘开请求分蠡吾县给刘翼,同时请封刘翼为侯,顺帝同意了。刘翼死后,他的儿子刘志继承侯爵,梁太后想把自己的妹妹嫁给刘志为妻,(就征召刘志来京都洛阳,)刘志刚抵达夏门亭,就赶上皇帝去世,梁冀想拥立刘志为帝。但众臣的意见都与梁冀不同,(梁冀)心里愤愤不满,但又无法强迫大家。曹腾等人听说后,夜里前往梁冀那里游说:将军几代都是皇亲国戚,又执掌国家大权,宾客遍布天下,难免有些差错。清河王严厉明察,假如真立为帝,那么将军遭受祸难为期不远,不如拥立蠡吾侯刘志,可以长久保全富贵。梁冀认为曹腾等人说得很对。第二天,重新召集公卿进行商议,梁冀在会上气势汹汹,言辞严厉激烈,自胡广、赵戒以下的大臣无不感到震慑畏惧,只有李固和杜乔仍坚持原来的主张。李固仍然希望拥立众心归附的清河王刘蒜,再次写信劝说梁冀,梁冀更加怒不可遏。梁冀于是诬陷李固和杜乔,梁太后向来了解杜乔的忠诚,不同意此事。梁冀于是将李固逮捕下狱。(李固的)门生渤海人王调身戴刑具向朝廷上书,证明李固的冤枉。河内人赵承等数十人也在腰上系着腰斩时所用的刑具,一起上朝去申诉,梁太后下诏赦免李固。等李固出狱之时,京师洛阳的街市里巷到处欢呼万岁。梁冀听到这一消息,大为惊恐,惧怕李固的名声和德行最终会成为自己的祸害,于是再次根据前事举发李固。大将军长史吴祐对李固被冤枉一事十分伤感,与梁冀争辩。梁冀大怒,不肯接受,(梁冀)怒气冲冲地起身进入内室,吴祐也径直离去,李固于是死于狱中。临终之前,李固写信给胡广和赵戒说:我李固蒙受朝廷厚恩,所以才竭力辅佐,不顾个人安危,志向是扶持匡正朝廷,使本朝功业与文帝、宣帝时代相比一样兴隆。想不到满朝梁姓之臣迷恋谬误,而你等曲意顺从,使吉祥化为凶险,使成功转为失败!汉朝衰弱从此开始。你等享受皇上丰厚的俸禄,看到社稷将要倒塌却不去扶持,对于倾覆朝廷的大事,后世良史怎么会偏私阿曲?我的生命虽然结束,但已经得到仁义,还有什么可说。胡广、赵戒看到李固的书信悲痛惭愧,都长叹流泪。





03


文言文训练(三)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士之垄也。”宣王默默不悦。左右皆曰:“斶来,斶来!大王据千乘之地,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辩知并进,莫不来语;东西南北,莫敢不服。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zzd>闾里</zzd>,士之贱也,亦甚矣!”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为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辞去曰:“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

B.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

C.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

D.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镒是古代重量单位,合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秦始皇时期成为通用货币。

B.闾里,古代将皇城以外居住区划分为国宅和闾里,后者指一般平民居住之地。

C.“安步以当车”的“当”指当作,与《与妻书》中“当哭相和也”的“当”相同。

D.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意思是表达敬意;有时亦作书信敬辞。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齐宣王对颜斶说“颜斶上前”,颜斶回了一句“大王上前”,这使齐宣王不高兴,侍臣认为齐宣王可说“颜斶上前”,但颜斶不可说“大王上前”。

B.齐宣王怒问颜斶“王与士谁更高贵”,颜斶直言“士高贵,王不高贵”;齐宣王问“你有根据吗”,颜斶以柳下季为例讲明道理,齐宣王仍不高兴。

C.颜斶认为当今时代诸侯数量之所以无法与上古相比,是因为当政者决策有误,不重视士人;经过颜斶一番说辞,齐宣王改变了先前不悦的态度。

D.齐宣王为让颜斶留在身边,许诺一些物质待遇,但颜斶不为所动,他认为士人一旦显达,就不能主宰自己的身体和精神了,不如回家逍遥自在。

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5分)

2) 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为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5分)


【答案】

10.A[解析] “何则”为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意为“为什么呢”,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两项;“出于鄙野”与“起农亩”结构相同,意思相近,表示出身卑贱的意思,“出于鄙野”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11.C[解析] “当哭相和也”的“当”是“应当”的意思。

12.B[解析] “以柳下季为例讲明道理”概述不准确,根据原文的意思,应为以两项“令曰”的内容为例。

13.(1)[答案] 由此看来,活着的国君的头颅,竟比不上死去的贤士的坟墓。(“生”“曾”各1分,句意2分)

2)[答案] 等到今天听到君子的高论,才(明白轻贤慢士)是小人行径,希望先生能接受寡人为弟子。(“细人”“受”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齐宣王召见颜斶,说:“颜斶上前!”颜斶也说:“大王上前!”齐宣王不高兴。侍臣(责备颜斶)说:“大王,是一国之君,而你颜斶,只是一介臣子。大王说‘颜斶上前’,你也说‘大王上前’,(这样做)可以吗?”颜斶回答说:“我上前是贪慕权势,而大王上前则是谦恭待士。与其让我(蒙受)趋炎附势(的恶名),倒不如让大王(获取)礼贤下士(的美誉)。”齐宣王因愤怒而变了脸色,说:“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斶回答说:“士人尊贵,君王并不尊贵。”齐宣王说:“这话有根据吗?”颜斶说:“有。以前秦国征伐齐国,(秦王)下令说:‘有敢去柳下季坟墓周围五十步内打柴的,一概处死,决不宽赦。’又下令说:‘有能取得齐王首级的,封侯万户,赏赐千金。’由此看来,活着的国君的头颅,竟比不上死去的贤士的坟墓。”齐宣王默不作声,很不高兴。侍臣都说:“颜斶上前来,颜斶上前来!大王拥有千乘之国,天下贤士,知仁行义的人都前来为齐王效力;有口才有智谋的,没有不前来齐国发挥他们的才能;东西南北(四方诸侯),没有敢不臣服的。现在那些清高的士人,却被称作普通民众,徒步而行,处在田间(耕作),至于一般士人,则居于鄙陋穷僻之处或以看守门户为生,士人的地位也太低贱了!”颜斶回答说:“这话不对。我听说上古大禹时代,有上万个诸侯国。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讲究)道德淳厚的方法,(并且)得力于重用士人。所以虞舜出身于乡村鄙野,得以成为天子。到商汤时代,有三千诸侯。当今时代,面向南称孤道寡的诸侯只剩下二十四个。由此来看,难道不是因为政策的得失造成的吗?当诸侯渐渐被消灭,面临亡国灭族的威胁时,即使想成为乡野穷巷的寻常百姓,又怎么能办到呢?”齐宣王叹道:“唉!怎么能够侮慢君子呢,寡人这是自取其辱呀!等到今天听到君子的高论,才(明白轻贤慢士)是小人行径,希望先生能接受寡人为弟子。如果颜先生与寡人交游,食必美味,行必安车,先生的妻子儿女也必然锦衣玉食。”颜斶(听后要求)告辞回家,说:“士人生在偏僻乡野,经过推荐选用就接受俸禄,这也并不是说不尊贵显达,可是这样他们的形体精神从此难以完全属于自己。臣只希望回到乡下,晚点吃饭权当吃肉,悠闲散步权当坐车,不犯王法权当富贵,清静纯正权当自得其乐。发号施令的,是大王您,秉忠直谏的,是我颜斶。我要讲的主要道理已经说全了,希望大王允许我回去,平平安安地回到我的家乡。”于是,颜斶拜了两拜后辞别离开。






04

文言文训练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黄帝曰:“日中必熭(wèi),操刀必割。”今令此道顺而全安甚易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岂有异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假设陛下居齐桓之处,将不合诸侯而匡天下乎?高皇帝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yú)之地以王诸公,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县,德至渥(wò)也,然其后十年之间,反者九起。陛下之与诸公,非亲角材而臣之也,又非身封王之也,自高皇帝不能以是一岁为安,故臣知陛下之不能也。

然尚有可诿(wěi)者,曰疏。臣请试言其亲者。假令悼惠王王齐,元王王楚,中子王赵,幽王王淮阳,共王王梁,灵王王燕,厉王王淮南,六七贵人皆亡(wú)恙,当是时陛下即位,能为治乎?臣又知陛下之不能也。若此诸王,虽名为臣,实皆有布衣昆弟之心,虑无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黄屋,汉法令非行也。虽行不轨如厉王者,令之不肯听,召之安可致乎!幸而来至,法安可得加(施加)!动一亲戚,天下圜(huán)视而起,陛下之臣虽有悍如冯敬者,适启其口,匕首已陷其胸矣。陛下虽贤,谁与领此?

故疏者必危,亲者必乱,已然之效也。其异姓负强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同姓袭是迹而动,既有征矣,其势尽又复然。

  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顿者,所排击剥割,皆众理解也。至于髋(kuān)髀(bì)之所,非斤则斧。夫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今诸侯王皆众髋髀也,释斤斧之用,而欲婴以芒刃,臣以为不缺则折。胡不用之淮南、济北?势不可也。

臣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然则天下之大计可知已。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虽在细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

[注] ①《治安策》是贾谊上书汉文帝的奏章。②熭(wèi):暴晒。 髋髀(kuānbi):胯骨与股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令此道顺而全安甚易/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岂有异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

B.今令此道顺而全安/甚易/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有异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

C.今令此道顺而全安/甚易/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岂有异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一

D.今令此道顺而全安/甚易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岂有异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帝,指传说中中原各族共同的祖先。相传他打败炎帝等,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

B.黄屋,古代帝王所乘坐的车上以黄色绸缎为里子的车盖。因而“黄屋”也指帝王的车。

C.“适启其口”与“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两句中的“适”字含义不同。

D.“虽在细民”与“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两句中的“虽”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合乎当时的政治需要,言必有据,观点鲜明,对所论问题了如指掌,所提对策具体可行;情真意切,文笔生动。

B.作者认为,汉文帝如果在悼惠王、元王、幽王、恭王、灵王等七人都还健在的时候登上皇位,就可以使天下太平

C.文章叙述了同姓诸侯王不遵法纪,野心勃勃,对抗朝廷,乃至阴谋叛乱等情况,作者忧国忧民、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溢于言表。

D.文章的末尾,作者指出,如果能按照他提出的策略治理国家,诸侯王就不敢有反叛的想法,而会归顺天子,国家因此太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割膏腴之地以王诸公,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县,德至渥也。(5分)

(2)夫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5分)


【答案】

10 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 虚词和文言句式的能力 原文标点. 今令此道顺而全安 甚易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 岂有异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 乘今之时因天之助 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

1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虽在细民中的”的意思 即使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中的 意思是虽然”。

12.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可以使天下太平”错, 作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汉文帝无法把国家治理好

13(1) 割出肥沃的土地使这些王公成为诸侯王 多的有一百多个城 少的也有三四十个县 恩德是极深厚的了 

得分点膏腴   1  大意2 

13(2) 仁义恩厚 好比是皇上的利刃 权势和法制 好比是君王的砍刀和斧头。(得分点芒刃”“斤斧 判断句式各1! 大意2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小题的关键点膏腴意为肥沃”“意为使... 成为诸侯王  意为深厚2)小题的关键点芒刃 意为利刃”“斤斧 意为砍刀和斧头 权势 法制! 人主之斤斧也 为判断句式


【参考译文】

  黄帝说:“太阳到了中午一定要晒东西,拿着刀子就要赶快去切割东西。”现在按照这个道理去做,使国家巩固,民众安全,是很容易的,假如不趁早采取措施,就会伤害骨肉之情,以致要杀他们的头,这难道同秦朝末年的局势还有什么区别吗?凭着皇帝的权力地位,趁着现在有利的时机,靠着上天的帮助,还对转危为安、改乱为治的措施有所顾忌。假如陛下处于当年齐桓公的境地,还能不联合诸侯恢复天下的秩序吗?

高祖皇帝凭着他的明智威武登上了天子之位,割出肥沃的土地使这些王公成为诸侯王,多的有一百多个城,少的也有三四十个县,恩德是极深厚的了。然而在以后的十年当中,反叛的事发生了九次。陛下跟这些王公的关系,并不是亲自较量过才能之后而使他们甘心臣服的,也不是亲自封他们当诸侯王的。即使高祖皇帝也不能因此而得到一年的安宁,所以我知道陛下是不能得到安宁的。

  不过,还有可以推托的借口,说是关系疏远。那就请允许我试着谈谈那些关系亲近的同姓诸侯王吧。假如让悼惠王统治着齐国,元王统治着楚国,中子统治着赵国,幽王统治着淮阳,共王统治着梁国,灵王统治着燕国,厉王统治着淮南,假如这六七位贵人都还健在,在这时陛下即位为天子,能把国家治理好吗?我又知陛下是不能的。像这些诸侯王,虽然名义上是臣子,实际上他们都怀有老百姓那种兄弟关系的想法,大概没有不想采用天子的制度,而把自己当作天子的人。他们擅自把爵位赏给别人,赦免死罪,甚至有人乘坐天子的黄绸车盖的车,汉朝的法令在那里不能推行。即使能推行,像厉王那样不守法的人,命令他都不肯听从,召见他们又怎么能来呢?幸而召来了,法律怎么能施加到他身上呢?动了一个近亲,天下诸侯王就会瞪圆了眼睛惊起来反抗。陛下的臣子当中虽然有冯敬那样勇敢的人,但是他刚开口揭发诸侯王,刺客的匕首就已经刺进了他的胸膛。陛下虽然贤明,谁能和您一起来治理这些人呢?所以说,关系疏远的诸侯王一定会危害国家,关系亲近的诸侯王一定会作乱,这已经被事实证明了。那些自负强大而发动叛乱的异姓诸侯王,汉朝已经幸运地战胜他们了,可是并没有改变造成叛乱的原因。同姓诸侯王也袭用了这种做法发动叛乱,已有征兆了,形势又完全恢复到以前那种状态。

屠牛坦一早晨宰割了十二头牛,而锋利的刃并没有变钝,这是因为他所刮别割剥的,都是顺着肉的肌理下刀。至于对付胯骨、大腿骨的地方,不是用砍刀就是用斧头。仁义恩厚,好比是皇上的利刃;权势和法制,好比是君王的砍刀和斧头。如今的诸侯王好比是胯骨、大腿骨,如果放弃砍刀、斧头不用,而想用刀刃去碰,我认为刀子不是出缺口就是被折断。为什么仁义恩厚不能用在淮南王、济北王的身上呢?因为形势不允许啊!

  我私下里考察从前的事件,大体上是势力强大的先反叛。既然如此,那么治理天下的大计就可以知道了。要想使天下安定,最好多多建立诸侯国使他们的势力减小。力量弱小就容易用道义来指使他们,国土小就不会有反叛的邪念。这样就使全国的形势,如同身体使唤手臂,手臂使唤手指似的,没有不听从指挥的。诸侯王不敢有反叛的想法,如同车轮的辐条聚集向车轴那样,都归顺天子,即使是老百姓,也会感到他们很安稳,因此天下就都知道陛下的英明了。



返回列表
2023年高考文言文训练
发布时间:2022/10/10

01


文言文训练(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王谓公子他曰:“昔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韩之在我,心腹之疾。吾将伐之,何如?”公子他曰:“王出兵韩,韩必惧,惧则可以不战而深取割。”王曰:“善。”乃起兵,一军临荧阳,一军临太行。韩恐,使阳成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

  上党之守冯亭曰:“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守三十日,阴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内之于王,唯王才之。”赵王喜,召平阳君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吏民不欲为秦,而皆愿为赵。今冯亭令使者以与寡人,何如?”赵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对曰:’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王大怒曰:“夫用百万之众,攻战逾年历岁,未见一城也。今不用兵而得城十七,何故不为?”赵豹出。乃使赵胜往受地。

  赵胜至曰:“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使臣胜谓曰:‘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冯亭垂涕而勉曰:“是吾处三不义也: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辞封而入韩,谓韩王曰:“赵闻韩不能守上党,今发兵已取之矣。”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秦王怒,令公孙起、王齮以兵遇赵于长平。

                  (摘编自《战国策•赵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昔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

B.昔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

C.昔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

D.昔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入谢于秦”和“谢使曰:等实在’”的“谢”字都是道歉的意思

B. 平阳君中是古代的一种封号,文中平阳君指赵豹,他受封为平阳君。

C.“臣闻圣人……”中的 圣人指孔子,意为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

D.“敝邑之王”中“敝”,指对自己或自己一方的谦称,如敝人、敝处、敝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秦昭王向公子他介绍了秦国和楚国交战的历史,诉说了韩国追求私,不守盟约的情况,进攻韩国找到了充足的理由,并派兵逼近韩国的领土。

B.冯亭坚守不住上党,但并没有把上党献给秦国,而是找了个借口,把上党送给了赵国,赵王十分高兴,说明赵王目光短浅被眼前的利益诱惑

C.平阳君赵豹坚决反对赵王接受上党,他对比了秦赵的国力,客观分析了形势但他的建议惹怒了赵王,赵王还是派遣赵胜前去接受了上党之地

D.冯亭面对赵国国君的封赏,流下了眼泪,辞谢了赵国的封赏,认为已经自己处在三不义的境地了。说明他是一个有远见、有智谋、有忠义之心的臣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

2)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



【答案】

10.C

11. C(指孔子

12.C(“他对比了秦赵的国力”无中生有)

13.(1)臣下请求发动全部守军对付秦兵,如果最后不能守住,那么我就为国战死。

(悉:全部;卒:最后守住;应对付死:为国战死。每1分)

(2) 秦国承受了攻打上党的辛劳,而赵国却享受了它的利益,即使是强大的国家也不能从弱小的国家得到这种好处

承受;即使强大强大的国家小弱弱小的国家。每1分)


参考译文:

  秦昭王对公子他说:“从前秦国楚国在蓝田交战,韩国派出精锐部队帮助秦军,可是秦军战斗不利,韩国因此反与楚国联合,不坚守盟约,只追求利益。韩国对于我国来说,是心腹之患。我准备进攻他们,怎么样?”公子他说:“君王出兵韩国,韩国一定恐惧,恐惧就可以不用战争而多割取土地。”昭王说“好。”于是就出动军队,一支军队逼近荥阳,一支军队逼近太行。韩国十分恐惧,派阳城君到秦国谢罪,请求献出上党的土地作为讲和的条件。

  上党的太守冯亭说:“臣下请求发动全部守军对付秦兵,如果最后不能守住,那么我就为国战死。”冯亭坚守三十天,暗中派人请求赵孝成王说:“韩国不能守住上党,将要把它献给秦国,可是上党的民众都不想做秦国的臣民而愿意做赵国的民。现在上党拥有十七个县,愿意拜献给大王,希望君王裁决这件事。”赵王大喜过望,召来平阳君并告诉他说:“韩国不能坚守上党,将要把它献给秦国,上党的吏民不想做秦国的臣民而都愿意做赵国的臣民。如今冯亭派使者把上党献给寡人,你看怎么样?”赵豹回答说:“臣下听说圣人认为无故获利是最大的祸患。”赵王说:“人们怀恋我的恩义,怎么说是无故获利呢?”赵豹说:“秦国逐渐侵占韩国的土地,中间断绝了上党通韩国的道路,使他们不能互相援救,所以自认为可以坐得上党。秦国承受了攻打上党的辛劳,而赵国却享受了它的利益,即使是强大的国家也不能从弱小的国家得到这种好处,而弱小的国家却能从强大的国家手中得到吗?如今君王得到上党,可以说是有缘故吗?况且秦国用牛耕种,从水道运送军粮,那些勇敢不怕死的将士列阵在上党,法令严格政务推行顺利,不可以和他们交战。君王还是自己认真考虑一下。”赵王大怒说:“使用上百万军队,经年累岁攻战,没有得到一座城池。如今不用兵反而会得到十七座城,为什么不干?”赵豹退出去。于是就派遣赵胜前去接受土地。

  赵胜到上党说:“敞国的君王,委派使者臣下赵胜,使臣赵胜对您说‘请把三万户的城邑封赏给太守,千户的封赏给县令,各官吏的爵位都连升三级,能聚集到一起的民众,每家赏赐金子六斤。’”冯亭流泪拒绝说:“这是我使自己处在三不义的境地了:为君主守卫土地却不能战死,并且把它送给别人,这是第一不义;君王把土地献给秦国,我没有听从君主的命令,这是第二不义;出卖君主的地反而食封户,这是第三不义。”冯亭辞谢了赵国的封赏而回到韩国,对韩王说:“赵国听说韩国不能坚守上党,在已发兵占领上党了。”韩国报告秦国说:“赵国发兵占领上党。”秦王怒,命令公孙起、王齮率领军队与赵国的军队在长平交战。




02


文言文训练(二)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 13题。

  冲帝永嘉元年春正月戊戌,帝崩于玉堂前殿。梁太后以扬、徐盗贼方盛,欲须所征诸王侯到乃发丧。太尉李固曰:“帝虽幼少,扰天下之父。今日崩亡,人神感动,岂有人子反共掩匿乎!昔秦皇沙丘之谋,及近日北乡之事,皆秘不发丧,此天下大忌,不可之甚者也。太后从之,即暮发丧。太后委政宰辅,李固所言,太后多从之。黄门宦官为恶者一皆斥,天下咸望治平,而梁冀深忌之。

  初,平原王冀既贬归河间,其父请分香县以侯之,顺帝许之。冀卒子志嗣梁太后欲以女弟志征到夏门会帝崩梁冀欲立志众论既异愤愤不得意而未有以相夺。曹腾等闻之,夜往说冀曰:“将军累世有椒房之亲,秉摄万机,宾客纵横,多有过差。清河王严明,若果立,则将军受祸不久矣,不如立蠢吾侯,富贵可长保也。冀然其言。明日,重会公抑,冀意气凶凶,言辞激切,自胡广、赵戒以下莫不慑惮,独李固、杜乔坚守本议。固扰望众心可立,复以书劝冀,冀愈激怒。梁冀因诬李固、杜乔,太后素知乔忠,不许,冀遂收固下狱。门生渤海王调贯械上书,证固之枉,河内赵承等数十人亦要通诉,太后招赦之。及出狱,京师市里皆称万岁。之,大惊,畏固名德终为己害,更据前事大将军长史吴枯伤固之枉,与冀争之。冀怒,不从,怒起入室,去,固遂死于狱中。临命,与胡广、赵戒书曰:“固受国厚恩,是以竭其股肚,不顾死亡,志欲扶持王室,比隆文、宣。何图一朝梁氏迷谬,公等曲从,以吉为凶,成事为败乎!汉家衰微,从此始矣。公等受主厚禄,颠而不扶,倾i大事,后之良史,岂有所私?固身已矣,于义得类,夫复何言。广、戒得书悲渐,皆长叹流涕而已。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梁氏之变》)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A.翼卒/子志嗣/梁太后欲以女弟妻志/征到夏门亭/会帝崩/梁冀欲立志/众论既异/愤愤不得意/

B. /子志嗣/梁太后欲以女弟妻志/征到夏门亭会/帝崩/梁冀欲立志/众论既异/愤愤不得意/

C.翼卒子/志嗣/梁太后欲以女弟妻志/征到夏门亭/会帝崩/梁冀欲立志/众论既异/愤愤不得意/

D.翼卒子/志嗣/梁太后欲以女弟妻志/征到夏门亭会/帝崩/梁冀欲立志/众论既异/愤愤不得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A.“黄门宦官为恶者一皆斥遣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两句中字的含义不同。

B.“而梁冀深忌疾之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劝学》)两句中字的含义不同。

C.“梁太后欲以女弟妻志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字的含义不同。

D.“佑亦径去怀其璧,从径道亡”(《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字的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A.冲帝去世,扬州、徐州一带盗贼猖撅,梁太后打算将宣布发丧一事推迟,最后听取了太尉李固的建议,当晚就宣布发丧。

B.梁冀想要拥立刘志为帝,但是朝中众臣却与之意见不合,在曹腾等人的游说后,他重新召集大臣商议,会上他言辞激烈、气势汹汹。

C.梁冀诬陷李固和杜乔,还将李固逮捕并打人监牢,太后最终还是下诏赦免了李固,可梁冀仍不肯罢手,最后李固死于狱中。

D.李固临终前与胡广、赵戒一起上书朝廷,表明自己的志向是扶持匡正朝廷,想要让本朝的功业与文帝、宣帝时代一样兴隆,并痛斥梁姓之臣迷恋谬误,他担心汉朝衰弱从此便要开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1)梁太后以扬、徐盗贼方盛,欲须所征诸王侯到乃发丧。

(2)冀闻之,大惊,畏固名终为己害,乃更据奏前事。


【答案】

10.(分)A

11.(分)【解析】祐亦径去中的是径直的意思,怀其璧,从径道亡中的是小路的意思。

12.(分)【解析】李固临终前不是与胡广和赵戒一起上书朝廷,而是写信给胡广和赵戒。

13.(10 分)翻译:

1)(分)梁太后因为扬州、徐州一带盗贼正盛,打算等征召的各路王侯抵达洛阳后再宣布发丧。(以:因为;方:正;须:等到。三点各 分,句意 分)

2)(分)梁冀听到这一消息,大为惊恐,惧怕李固的名声和德行最终会成为自己的祸害,于是再次根据前事举发李固。(乃:于是;更:再次;奏:举发。三点各 分,句意 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东汉冲帝永嘉元年春季正月戊戌(初六)日,冲帝在玉堂前殿去世。梁太后因为扬州、徐州一带盗贼正盛,打算等征召的各路王侯抵达洛阳后再宣布发丧。太尉李固说:皇帝年龄虽小,仍然是全国的君父。今日去世,人与神都感伤震惊,哪有做子女的反而共同隐匿君父去世消息的道理!过去秦始皇死后的沙丘之谋,以及近日迎立北乡侯之事,都是秘不发丧所致,这是天下最大的禁忌,绝对不可以这样做。梁太后接受了建议,当晚就宣布发丧。梁太后把国家政事都交给辅政大臣,李固所提出的建议,梁太后大都采纳。为非作歹的宦官一律被贬斥遣退,天下之人都期望政治清明,而梁冀却对此十分痛恨。

  起初,平原王刘翼被贬回河间以后,其父河间王刘开请求分蠡吾县给刘翼,同时请封刘翼为侯,顺帝同意了。刘翼死后,他的儿子刘志继承侯爵,梁太后想把自己的妹妹嫁给刘志为妻,(就征召刘志来京都洛阳,)刘志刚抵达夏门亭,就赶上皇帝去世,梁冀想拥立刘志为帝。但众臣的意见都与梁冀不同,(梁冀)心里愤愤不满,但又无法强迫大家。曹腾等人听说后,夜里前往梁冀那里游说:将军几代都是皇亲国戚,又执掌国家大权,宾客遍布天下,难免有些差错。清河王严厉明察,假如真立为帝,那么将军遭受祸难为期不远,不如拥立蠡吾侯刘志,可以长久保全富贵。梁冀认为曹腾等人说得很对。第二天,重新召集公卿进行商议,梁冀在会上气势汹汹,言辞严厉激烈,自胡广、赵戒以下的大臣无不感到震慑畏惧,只有李固和杜乔仍坚持原来的主张。李固仍然希望拥立众心归附的清河王刘蒜,再次写信劝说梁冀,梁冀更加怒不可遏。梁冀于是诬陷李固和杜乔,梁太后向来了解杜乔的忠诚,不同意此事。梁冀于是将李固逮捕下狱。(李固的)门生渤海人王调身戴刑具向朝廷上书,证明李固的冤枉。河内人赵承等数十人也在腰上系着腰斩时所用的刑具,一起上朝去申诉,梁太后下诏赦免李固。等李固出狱之时,京师洛阳的街市里巷到处欢呼万岁。梁冀听到这一消息,大为惊恐,惧怕李固的名声和德行最终会成为自己的祸害,于是再次根据前事举发李固。大将军长史吴祐对李固被冤枉一事十分伤感,与梁冀争辩。梁冀大怒,不肯接受,(梁冀)怒气冲冲地起身进入内室,吴祐也径直离去,李固于是死于狱中。临终之前,李固写信给胡广和赵戒说:我李固蒙受朝廷厚恩,所以才竭力辅佐,不顾个人安危,志向是扶持匡正朝廷,使本朝功业与文帝、宣帝时代相比一样兴隆。想不到满朝梁姓之臣迷恋谬误,而你等曲意顺从,使吉祥化为凶险,使成功转为失败!汉朝衰弱从此开始。你等享受皇上丰厚的俸禄,看到社稷将要倒塌却不去扶持,对于倾覆朝廷的大事,后世良史怎么会偏私阿曲?我的生命虽然结束,但已经得到仁义,还有什么可说。胡广、赵戒看到李固的书信悲痛惭愧,都长叹流泪。





03


文言文训练(三)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士之垄也。”宣王默默不悦。左右皆曰:“斶来,斶来!大王据千乘之地,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辩知并进,莫不来语;东西南北,莫敢不服。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zzd>闾里</zzd>,士之贱也,亦甚矣!”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为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辞去曰:“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

B.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

C.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

D.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镒是古代重量单位,合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秦始皇时期成为通用货币。

B.闾里,古代将皇城以外居住区划分为国宅和闾里,后者指一般平民居住之地。

C.“安步以当车”的“当”指当作,与《与妻书》中“当哭相和也”的“当”相同。

D.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意思是表达敬意;有时亦作书信敬辞。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齐宣王对颜斶说“颜斶上前”,颜斶回了一句“大王上前”,这使齐宣王不高兴,侍臣认为齐宣王可说“颜斶上前”,但颜斶不可说“大王上前”。

B.齐宣王怒问颜斶“王与士谁更高贵”,颜斶直言“士高贵,王不高贵”;齐宣王问“你有根据吗”,颜斶以柳下季为例讲明道理,齐宣王仍不高兴。

C.颜斶认为当今时代诸侯数量之所以无法与上古相比,是因为当政者决策有误,不重视士人;经过颜斶一番说辞,齐宣王改变了先前不悦的态度。

D.齐宣王为让颜斶留在身边,许诺一些物质待遇,但颜斶不为所动,他认为士人一旦显达,就不能主宰自己的身体和精神了,不如回家逍遥自在。

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5分)

2) 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为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5分)


【答案】

10.A[解析] “何则”为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意为“为什么呢”,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两项;“出于鄙野”与“起农亩”结构相同,意思相近,表示出身卑贱的意思,“出于鄙野”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11.C[解析] “当哭相和也”的“当”是“应当”的意思。

12.B[解析] “以柳下季为例讲明道理”概述不准确,根据原文的意思,应为以两项“令曰”的内容为例。

13.(1)[答案] 由此看来,活着的国君的头颅,竟比不上死去的贤士的坟墓。(“生”“曾”各1分,句意2分)

2)[答案] 等到今天听到君子的高论,才(明白轻贤慢士)是小人行径,希望先生能接受寡人为弟子。(“细人”“受”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齐宣王召见颜斶,说:“颜斶上前!”颜斶也说:“大王上前!”齐宣王不高兴。侍臣(责备颜斶)说:“大王,是一国之君,而你颜斶,只是一介臣子。大王说‘颜斶上前’,你也说‘大王上前’,(这样做)可以吗?”颜斶回答说:“我上前是贪慕权势,而大王上前则是谦恭待士。与其让我(蒙受)趋炎附势(的恶名),倒不如让大王(获取)礼贤下士(的美誉)。”齐宣王因愤怒而变了脸色,说:“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斶回答说:“士人尊贵,君王并不尊贵。”齐宣王说:“这话有根据吗?”颜斶说:“有。以前秦国征伐齐国,(秦王)下令说:‘有敢去柳下季坟墓周围五十步内打柴的,一概处死,决不宽赦。’又下令说:‘有能取得齐王首级的,封侯万户,赏赐千金。’由此看来,活着的国君的头颅,竟比不上死去的贤士的坟墓。”齐宣王默不作声,很不高兴。侍臣都说:“颜斶上前来,颜斶上前来!大王拥有千乘之国,天下贤士,知仁行义的人都前来为齐王效力;有口才有智谋的,没有不前来齐国发挥他们的才能;东西南北(四方诸侯),没有敢不臣服的。现在那些清高的士人,却被称作普通民众,徒步而行,处在田间(耕作),至于一般士人,则居于鄙陋穷僻之处或以看守门户为生,士人的地位也太低贱了!”颜斶回答说:“这话不对。我听说上古大禹时代,有上万个诸侯国。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讲究)道德淳厚的方法,(并且)得力于重用士人。所以虞舜出身于乡村鄙野,得以成为天子。到商汤时代,有三千诸侯。当今时代,面向南称孤道寡的诸侯只剩下二十四个。由此来看,难道不是因为政策的得失造成的吗?当诸侯渐渐被消灭,面临亡国灭族的威胁时,即使想成为乡野穷巷的寻常百姓,又怎么能办到呢?”齐宣王叹道:“唉!怎么能够侮慢君子呢,寡人这是自取其辱呀!等到今天听到君子的高论,才(明白轻贤慢士)是小人行径,希望先生能接受寡人为弟子。如果颜先生与寡人交游,食必美味,行必安车,先生的妻子儿女也必然锦衣玉食。”颜斶(听后要求)告辞回家,说:“士人生在偏僻乡野,经过推荐选用就接受俸禄,这也并不是说不尊贵显达,可是这样他们的形体精神从此难以完全属于自己。臣只希望回到乡下,晚点吃饭权当吃肉,悠闲散步权当坐车,不犯王法权当富贵,清静纯正权当自得其乐。发号施令的,是大王您,秉忠直谏的,是我颜斶。我要讲的主要道理已经说全了,希望大王允许我回去,平平安安地回到我的家乡。”于是,颜斶拜了两拜后辞别离开。






04

文言文训练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黄帝曰:“日中必熭(wèi),操刀必割。”今令此道顺而全安甚易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岂有异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假设陛下居齐桓之处,将不合诸侯而匡天下乎?高皇帝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yú)之地以王诸公,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县,德至渥(wò)也,然其后十年之间,反者九起。陛下之与诸公,非亲角材而臣之也,又非身封王之也,自高皇帝不能以是一岁为安,故臣知陛下之不能也。

然尚有可诿(wěi)者,曰疏。臣请试言其亲者。假令悼惠王王齐,元王王楚,中子王赵,幽王王淮阳,共王王梁,灵王王燕,厉王王淮南,六七贵人皆亡(wú)恙,当是时陛下即位,能为治乎?臣又知陛下之不能也。若此诸王,虽名为臣,实皆有布衣昆弟之心,虑无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黄屋,汉法令非行也。虽行不轨如厉王者,令之不肯听,召之安可致乎!幸而来至,法安可得加(施加)!动一亲戚,天下圜(huán)视而起,陛下之臣虽有悍如冯敬者,适启其口,匕首已陷其胸矣。陛下虽贤,谁与领此?

故疏者必危,亲者必乱,已然之效也。其异姓负强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同姓袭是迹而动,既有征矣,其势尽又复然。

  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顿者,所排击剥割,皆众理解也。至于髋(kuān)髀(bì)之所,非斤则斧。夫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今诸侯王皆众髋髀也,释斤斧之用,而欲婴以芒刃,臣以为不缺则折。胡不用之淮南、济北?势不可也。

臣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然则天下之大计可知已。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虽在细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

[注] ①《治安策》是贾谊上书汉文帝的奏章。②熭(wèi):暴晒。 髋髀(kuānbi):胯骨与股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令此道顺而全安甚易/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岂有异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

B.今令此道顺而全安/甚易/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有异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

C.今令此道顺而全安/甚易/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岂有异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一

D.今令此道顺而全安/甚易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岂有异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帝,指传说中中原各族共同的祖先。相传他打败炎帝等,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

B.黄屋,古代帝王所乘坐的车上以黄色绸缎为里子的车盖。因而“黄屋”也指帝王的车。

C.“适启其口”与“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两句中的“适”字含义不同。

D.“虽在细民”与“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两句中的“虽”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合乎当时的政治需要,言必有据,观点鲜明,对所论问题了如指掌,所提对策具体可行;情真意切,文笔生动。

B.作者认为,汉文帝如果在悼惠王、元王、幽王、恭王、灵王等七人都还健在的时候登上皇位,就可以使天下太平

C.文章叙述了同姓诸侯王不遵法纪,野心勃勃,对抗朝廷,乃至阴谋叛乱等情况,作者忧国忧民、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溢于言表。

D.文章的末尾,作者指出,如果能按照他提出的策略治理国家,诸侯王就不敢有反叛的想法,而会归顺天子,国家因此太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割膏腴之地以王诸公,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县,德至渥也。(5分)

(2)夫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5分)


【答案】

10 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 虚词和文言句式的能力 原文标点. 今令此道顺而全安 甚易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 岂有异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 乘今之时因天之助 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

1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虽在细民中的”的意思 即使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中的 意思是虽然”。

12.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可以使天下太平”错, 作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汉文帝无法把国家治理好

13(1) 割出肥沃的土地使这些王公成为诸侯王 多的有一百多个城 少的也有三四十个县 恩德是极深厚的了 

得分点膏腴   1  大意2 

13(2) 仁义恩厚 好比是皇上的利刃 权势和法制 好比是君王的砍刀和斧头。(得分点芒刃”“斤斧 判断句式各1! 大意2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小题的关键点膏腴意为肥沃”“意为使... 成为诸侯王  意为深厚2)小题的关键点芒刃 意为利刃”“斤斧 意为砍刀和斧头 权势 法制! 人主之斤斧也 为判断句式


【参考译文】

  黄帝说:“太阳到了中午一定要晒东西,拿着刀子就要赶快去切割东西。”现在按照这个道理去做,使国家巩固,民众安全,是很容易的,假如不趁早采取措施,就会伤害骨肉之情,以致要杀他们的头,这难道同秦朝末年的局势还有什么区别吗?凭着皇帝的权力地位,趁着现在有利的时机,靠着上天的帮助,还对转危为安、改乱为治的措施有所顾忌。假如陛下处于当年齐桓公的境地,还能不联合诸侯恢复天下的秩序吗?

高祖皇帝凭着他的明智威武登上了天子之位,割出肥沃的土地使这些王公成为诸侯王,多的有一百多个城,少的也有三四十个县,恩德是极深厚的了。然而在以后的十年当中,反叛的事发生了九次。陛下跟这些王公的关系,并不是亲自较量过才能之后而使他们甘心臣服的,也不是亲自封他们当诸侯王的。即使高祖皇帝也不能因此而得到一年的安宁,所以我知道陛下是不能得到安宁的。

  不过,还有可以推托的借口,说是关系疏远。那就请允许我试着谈谈那些关系亲近的同姓诸侯王吧。假如让悼惠王统治着齐国,元王统治着楚国,中子统治着赵国,幽王统治着淮阳,共王统治着梁国,灵王统治着燕国,厉王统治着淮南,假如这六七位贵人都还健在,在这时陛下即位为天子,能把国家治理好吗?我又知陛下是不能的。像这些诸侯王,虽然名义上是臣子,实际上他们都怀有老百姓那种兄弟关系的想法,大概没有不想采用天子的制度,而把自己当作天子的人。他们擅自把爵位赏给别人,赦免死罪,甚至有人乘坐天子的黄绸车盖的车,汉朝的法令在那里不能推行。即使能推行,像厉王那样不守法的人,命令他都不肯听从,召见他们又怎么能来呢?幸而召来了,法律怎么能施加到他身上呢?动了一个近亲,天下诸侯王就会瞪圆了眼睛惊起来反抗。陛下的臣子当中虽然有冯敬那样勇敢的人,但是他刚开口揭发诸侯王,刺客的匕首就已经刺进了他的胸膛。陛下虽然贤明,谁能和您一起来治理这些人呢?所以说,关系疏远的诸侯王一定会危害国家,关系亲近的诸侯王一定会作乱,这已经被事实证明了。那些自负强大而发动叛乱的异姓诸侯王,汉朝已经幸运地战胜他们了,可是并没有改变造成叛乱的原因。同姓诸侯王也袭用了这种做法发动叛乱,已有征兆了,形势又完全恢复到以前那种状态。

屠牛坦一早晨宰割了十二头牛,而锋利的刃并没有变钝,这是因为他所刮别割剥的,都是顺着肉的肌理下刀。至于对付胯骨、大腿骨的地方,不是用砍刀就是用斧头。仁义恩厚,好比是皇上的利刃;权势和法制,好比是君王的砍刀和斧头。如今的诸侯王好比是胯骨、大腿骨,如果放弃砍刀、斧头不用,而想用刀刃去碰,我认为刀子不是出缺口就是被折断。为什么仁义恩厚不能用在淮南王、济北王的身上呢?因为形势不允许啊!

  我私下里考察从前的事件,大体上是势力强大的先反叛。既然如此,那么治理天下的大计就可以知道了。要想使天下安定,最好多多建立诸侯国使他们的势力减小。力量弱小就容易用道义来指使他们,国土小就不会有反叛的邪念。这样就使全国的形势,如同身体使唤手臂,手臂使唤手指似的,没有不听从指挥的。诸侯王不敢有反叛的想法,如同车轮的辐条聚集向车轴那样,都归顺天子,即使是老百姓,也会感到他们很安稳,因此天下就都知道陛下的英明了。



2023年高考文言文训练
发布时间:2022/10/10

01


文言文训练(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王谓公子他曰:“昔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韩之在我,心腹之疾。吾将伐之,何如?”公子他曰:“王出兵韩,韩必惧,惧则可以不战而深取割。”王曰:“善。”乃起兵,一军临荧阳,一军临太行。韩恐,使阳成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

  上党之守冯亭曰:“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守三十日,阴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内之于王,唯王才之。”赵王喜,召平阳君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吏民不欲为秦,而皆愿为赵。今冯亭令使者以与寡人,何如?”赵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对曰:’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王大怒曰:“夫用百万之众,攻战逾年历岁,未见一城也。今不用兵而得城十七,何故不为?”赵豹出。乃使赵胜往受地。

  赵胜至曰:“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使臣胜谓曰:‘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冯亭垂涕而勉曰:“是吾处三不义也: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辞封而入韩,谓韩王曰:“赵闻韩不能守上党,今发兵已取之矣。”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秦王怒,令公孙起、王齮以兵遇赵于长平。

                  (摘编自《战国策•赵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昔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

B.昔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

C.昔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

D.昔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入谢于秦”和“谢使曰:等实在’”的“谢”字都是道歉的意思

B. 平阳君中是古代的一种封号,文中平阳君指赵豹,他受封为平阳君。

C.“臣闻圣人……”中的 圣人指孔子,意为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

D.“敝邑之王”中“敝”,指对自己或自己一方的谦称,如敝人、敝处、敝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秦昭王向公子他介绍了秦国和楚国交战的历史,诉说了韩国追求私,不守盟约的情况,进攻韩国找到了充足的理由,并派兵逼近韩国的领土。

B.冯亭坚守不住上党,但并没有把上党献给秦国,而是找了个借口,把上党送给了赵国,赵王十分高兴,说明赵王目光短浅被眼前的利益诱惑

C.平阳君赵豹坚决反对赵王接受上党,他对比了秦赵的国力,客观分析了形势但他的建议惹怒了赵王,赵王还是派遣赵胜前去接受了上党之地

D.冯亭面对赵国国君的封赏,流下了眼泪,辞谢了赵国的封赏,认为已经自己处在三不义的境地了。说明他是一个有远见、有智谋、有忠义之心的臣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

2)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



【答案】

10.C

11. C(指孔子

12.C(“他对比了秦赵的国力”无中生有)

13.(1)臣下请求发动全部守军对付秦兵,如果最后不能守住,那么我就为国战死。

(悉:全部;卒:最后守住;应对付死:为国战死。每1分)

(2) 秦国承受了攻打上党的辛劳,而赵国却享受了它的利益,即使是强大的国家也不能从弱小的国家得到这种好处

承受;即使强大强大的国家小弱弱小的国家。每1分)


参考译文:

  秦昭王对公子他说:“从前秦国楚国在蓝田交战,韩国派出精锐部队帮助秦军,可是秦军战斗不利,韩国因此反与楚国联合,不坚守盟约,只追求利益。韩国对于我国来说,是心腹之患。我准备进攻他们,怎么样?”公子他说:“君王出兵韩国,韩国一定恐惧,恐惧就可以不用战争而多割取土地。”昭王说“好。”于是就出动军队,一支军队逼近荥阳,一支军队逼近太行。韩国十分恐惧,派阳城君到秦国谢罪,请求献出上党的土地作为讲和的条件。

  上党的太守冯亭说:“臣下请求发动全部守军对付秦兵,如果最后不能守住,那么我就为国战死。”冯亭坚守三十天,暗中派人请求赵孝成王说:“韩国不能守住上党,将要把它献给秦国,可是上党的民众都不想做秦国的臣民而愿意做赵国的民。现在上党拥有十七个县,愿意拜献给大王,希望君王裁决这件事。”赵王大喜过望,召来平阳君并告诉他说:“韩国不能坚守上党,将要把它献给秦国,上党的吏民不想做秦国的臣民而都愿意做赵国的臣民。如今冯亭派使者把上党献给寡人,你看怎么样?”赵豹回答说:“臣下听说圣人认为无故获利是最大的祸患。”赵王说:“人们怀恋我的恩义,怎么说是无故获利呢?”赵豹说:“秦国逐渐侵占韩国的土地,中间断绝了上党通韩国的道路,使他们不能互相援救,所以自认为可以坐得上党。秦国承受了攻打上党的辛劳,而赵国却享受了它的利益,即使是强大的国家也不能从弱小的国家得到这种好处,而弱小的国家却能从强大的国家手中得到吗?如今君王得到上党,可以说是有缘故吗?况且秦国用牛耕种,从水道运送军粮,那些勇敢不怕死的将士列阵在上党,法令严格政务推行顺利,不可以和他们交战。君王还是自己认真考虑一下。”赵王大怒说:“使用上百万军队,经年累岁攻战,没有得到一座城池。如今不用兵反而会得到十七座城,为什么不干?”赵豹退出去。于是就派遣赵胜前去接受土地。

  赵胜到上党说:“敞国的君王,委派使者臣下赵胜,使臣赵胜对您说‘请把三万户的城邑封赏给太守,千户的封赏给县令,各官吏的爵位都连升三级,能聚集到一起的民众,每家赏赐金子六斤。’”冯亭流泪拒绝说:“这是我使自己处在三不义的境地了:为君主守卫土地却不能战死,并且把它送给别人,这是第一不义;君王把土地献给秦国,我没有听从君主的命令,这是第二不义;出卖君主的地反而食封户,这是第三不义。”冯亭辞谢了赵国的封赏而回到韩国,对韩王说:“赵国听说韩国不能坚守上党,在已发兵占领上党了。”韩国报告秦国说:“赵国发兵占领上党。”秦王怒,命令公孙起、王齮率领军队与赵国的军队在长平交战。




02


文言文训练(二)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 13题。

  冲帝永嘉元年春正月戊戌,帝崩于玉堂前殿。梁太后以扬、徐盗贼方盛,欲须所征诸王侯到乃发丧。太尉李固曰:“帝虽幼少,扰天下之父。今日崩亡,人神感动,岂有人子反共掩匿乎!昔秦皇沙丘之谋,及近日北乡之事,皆秘不发丧,此天下大忌,不可之甚者也。太后从之,即暮发丧。太后委政宰辅,李固所言,太后多从之。黄门宦官为恶者一皆斥,天下咸望治平,而梁冀深忌之。

  初,平原王冀既贬归河间,其父请分香县以侯之,顺帝许之。冀卒子志嗣梁太后欲以女弟志征到夏门会帝崩梁冀欲立志众论既异愤愤不得意而未有以相夺。曹腾等闻之,夜往说冀曰:“将军累世有椒房之亲,秉摄万机,宾客纵横,多有过差。清河王严明,若果立,则将军受祸不久矣,不如立蠢吾侯,富贵可长保也。冀然其言。明日,重会公抑,冀意气凶凶,言辞激切,自胡广、赵戒以下莫不慑惮,独李固、杜乔坚守本议。固扰望众心可立,复以书劝冀,冀愈激怒。梁冀因诬李固、杜乔,太后素知乔忠,不许,冀遂收固下狱。门生渤海王调贯械上书,证固之枉,河内赵承等数十人亦要通诉,太后招赦之。及出狱,京师市里皆称万岁。之,大惊,畏固名德终为己害,更据前事大将军长史吴枯伤固之枉,与冀争之。冀怒,不从,怒起入室,去,固遂死于狱中。临命,与胡广、赵戒书曰:“固受国厚恩,是以竭其股肚,不顾死亡,志欲扶持王室,比隆文、宣。何图一朝梁氏迷谬,公等曲从,以吉为凶,成事为败乎!汉家衰微,从此始矣。公等受主厚禄,颠而不扶,倾i大事,后之良史,岂有所私?固身已矣,于义得类,夫复何言。广、戒得书悲渐,皆长叹流涕而已。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梁氏之变》)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A.翼卒/子志嗣/梁太后欲以女弟妻志/征到夏门亭/会帝崩/梁冀欲立志/众论既异/愤愤不得意/

B. /子志嗣/梁太后欲以女弟妻志/征到夏门亭会/帝崩/梁冀欲立志/众论既异/愤愤不得意/

C.翼卒子/志嗣/梁太后欲以女弟妻志/征到夏门亭/会帝崩/梁冀欲立志/众论既异/愤愤不得意/

D.翼卒子/志嗣/梁太后欲以女弟妻志/征到夏门亭会/帝崩/梁冀欲立志/众论既异/愤愤不得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A.“黄门宦官为恶者一皆斥遣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两句中字的含义不同。

B.“而梁冀深忌疾之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劝学》)两句中字的含义不同。

C.“梁太后欲以女弟妻志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字的含义不同。

D.“佑亦径去怀其璧,从径道亡”(《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字的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A.冲帝去世,扬州、徐州一带盗贼猖撅,梁太后打算将宣布发丧一事推迟,最后听取了太尉李固的建议,当晚就宣布发丧。

B.梁冀想要拥立刘志为帝,但是朝中众臣却与之意见不合,在曹腾等人的游说后,他重新召集大臣商议,会上他言辞激烈、气势汹汹。

C.梁冀诬陷李固和杜乔,还将李固逮捕并打人监牢,太后最终还是下诏赦免了李固,可梁冀仍不肯罢手,最后李固死于狱中。

D.李固临终前与胡广、赵戒一起上书朝廷,表明自己的志向是扶持匡正朝廷,想要让本朝的功业与文帝、宣帝时代一样兴隆,并痛斥梁姓之臣迷恋谬误,他担心汉朝衰弱从此便要开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1)梁太后以扬、徐盗贼方盛,欲须所征诸王侯到乃发丧。

(2)冀闻之,大惊,畏固名终为己害,乃更据奏前事。


【答案】

10.(分)A

11.(分)【解析】祐亦径去中的是径直的意思,怀其璧,从径道亡中的是小路的意思。

12.(分)【解析】李固临终前不是与胡广和赵戒一起上书朝廷,而是写信给胡广和赵戒。

13.(10 分)翻译:

1)(分)梁太后因为扬州、徐州一带盗贼正盛,打算等征召的各路王侯抵达洛阳后再宣布发丧。(以:因为;方:正;须:等到。三点各 分,句意 分)

2)(分)梁冀听到这一消息,大为惊恐,惧怕李固的名声和德行最终会成为自己的祸害,于是再次根据前事举发李固。(乃:于是;更:再次;奏:举发。三点各 分,句意 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东汉冲帝永嘉元年春季正月戊戌(初六)日,冲帝在玉堂前殿去世。梁太后因为扬州、徐州一带盗贼正盛,打算等征召的各路王侯抵达洛阳后再宣布发丧。太尉李固说:皇帝年龄虽小,仍然是全国的君父。今日去世,人与神都感伤震惊,哪有做子女的反而共同隐匿君父去世消息的道理!过去秦始皇死后的沙丘之谋,以及近日迎立北乡侯之事,都是秘不发丧所致,这是天下最大的禁忌,绝对不可以这样做。梁太后接受了建议,当晚就宣布发丧。梁太后把国家政事都交给辅政大臣,李固所提出的建议,梁太后大都采纳。为非作歹的宦官一律被贬斥遣退,天下之人都期望政治清明,而梁冀却对此十分痛恨。

  起初,平原王刘翼被贬回河间以后,其父河间王刘开请求分蠡吾县给刘翼,同时请封刘翼为侯,顺帝同意了。刘翼死后,他的儿子刘志继承侯爵,梁太后想把自己的妹妹嫁给刘志为妻,(就征召刘志来京都洛阳,)刘志刚抵达夏门亭,就赶上皇帝去世,梁冀想拥立刘志为帝。但众臣的意见都与梁冀不同,(梁冀)心里愤愤不满,但又无法强迫大家。曹腾等人听说后,夜里前往梁冀那里游说:将军几代都是皇亲国戚,又执掌国家大权,宾客遍布天下,难免有些差错。清河王严厉明察,假如真立为帝,那么将军遭受祸难为期不远,不如拥立蠡吾侯刘志,可以长久保全富贵。梁冀认为曹腾等人说得很对。第二天,重新召集公卿进行商议,梁冀在会上气势汹汹,言辞严厉激烈,自胡广、赵戒以下的大臣无不感到震慑畏惧,只有李固和杜乔仍坚持原来的主张。李固仍然希望拥立众心归附的清河王刘蒜,再次写信劝说梁冀,梁冀更加怒不可遏。梁冀于是诬陷李固和杜乔,梁太后向来了解杜乔的忠诚,不同意此事。梁冀于是将李固逮捕下狱。(李固的)门生渤海人王调身戴刑具向朝廷上书,证明李固的冤枉。河内人赵承等数十人也在腰上系着腰斩时所用的刑具,一起上朝去申诉,梁太后下诏赦免李固。等李固出狱之时,京师洛阳的街市里巷到处欢呼万岁。梁冀听到这一消息,大为惊恐,惧怕李固的名声和德行最终会成为自己的祸害,于是再次根据前事举发李固。大将军长史吴祐对李固被冤枉一事十分伤感,与梁冀争辩。梁冀大怒,不肯接受,(梁冀)怒气冲冲地起身进入内室,吴祐也径直离去,李固于是死于狱中。临终之前,李固写信给胡广和赵戒说:我李固蒙受朝廷厚恩,所以才竭力辅佐,不顾个人安危,志向是扶持匡正朝廷,使本朝功业与文帝、宣帝时代相比一样兴隆。想不到满朝梁姓之臣迷恋谬误,而你等曲意顺从,使吉祥化为凶险,使成功转为失败!汉朝衰弱从此开始。你等享受皇上丰厚的俸禄,看到社稷将要倒塌却不去扶持,对于倾覆朝廷的大事,后世良史怎么会偏私阿曲?我的生命虽然结束,但已经得到仁义,还有什么可说。胡广、赵戒看到李固的书信悲痛惭愧,都长叹流泪。





03


文言文训练(三)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士之垄也。”宣王默默不悦。左右皆曰:“斶来,斶来!大王据千乘之地,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辩知并进,莫不来语;东西南北,莫敢不服。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zzd>闾里</zzd>,士之贱也,亦甚矣!”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为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辞去曰:“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

B.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

C.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

D.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镒是古代重量单位,合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秦始皇时期成为通用货币。

B.闾里,古代将皇城以外居住区划分为国宅和闾里,后者指一般平民居住之地。

C.“安步以当车”的“当”指当作,与《与妻书》中“当哭相和也”的“当”相同。

D.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意思是表达敬意;有时亦作书信敬辞。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齐宣王对颜斶说“颜斶上前”,颜斶回了一句“大王上前”,这使齐宣王不高兴,侍臣认为齐宣王可说“颜斶上前”,但颜斶不可说“大王上前”。

B.齐宣王怒问颜斶“王与士谁更高贵”,颜斶直言“士高贵,王不高贵”;齐宣王问“你有根据吗”,颜斶以柳下季为例讲明道理,齐宣王仍不高兴。

C.颜斶认为当今时代诸侯数量之所以无法与上古相比,是因为当政者决策有误,不重视士人;经过颜斶一番说辞,齐宣王改变了先前不悦的态度。

D.齐宣王为让颜斶留在身边,许诺一些物质待遇,但颜斶不为所动,他认为士人一旦显达,就不能主宰自己的身体和精神了,不如回家逍遥自在。

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5分)

2) 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为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5分)


【答案】

10.A[解析] “何则”为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意为“为什么呢”,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两项;“出于鄙野”与“起农亩”结构相同,意思相近,表示出身卑贱的意思,“出于鄙野”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11.C[解析] “当哭相和也”的“当”是“应当”的意思。

12.B[解析] “以柳下季为例讲明道理”概述不准确,根据原文的意思,应为以两项“令曰”的内容为例。

13.(1)[答案] 由此看来,活着的国君的头颅,竟比不上死去的贤士的坟墓。(“生”“曾”各1分,句意2分)

2)[答案] 等到今天听到君子的高论,才(明白轻贤慢士)是小人行径,希望先生能接受寡人为弟子。(“细人”“受”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齐宣王召见颜斶,说:“颜斶上前!”颜斶也说:“大王上前!”齐宣王不高兴。侍臣(责备颜斶)说:“大王,是一国之君,而你颜斶,只是一介臣子。大王说‘颜斶上前’,你也说‘大王上前’,(这样做)可以吗?”颜斶回答说:“我上前是贪慕权势,而大王上前则是谦恭待士。与其让我(蒙受)趋炎附势(的恶名),倒不如让大王(获取)礼贤下士(的美誉)。”齐宣王因愤怒而变了脸色,说:“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斶回答说:“士人尊贵,君王并不尊贵。”齐宣王说:“这话有根据吗?”颜斶说:“有。以前秦国征伐齐国,(秦王)下令说:‘有敢去柳下季坟墓周围五十步内打柴的,一概处死,决不宽赦。’又下令说:‘有能取得齐王首级的,封侯万户,赏赐千金。’由此看来,活着的国君的头颅,竟比不上死去的贤士的坟墓。”齐宣王默不作声,很不高兴。侍臣都说:“颜斶上前来,颜斶上前来!大王拥有千乘之国,天下贤士,知仁行义的人都前来为齐王效力;有口才有智谋的,没有不前来齐国发挥他们的才能;东西南北(四方诸侯),没有敢不臣服的。现在那些清高的士人,却被称作普通民众,徒步而行,处在田间(耕作),至于一般士人,则居于鄙陋穷僻之处或以看守门户为生,士人的地位也太低贱了!”颜斶回答说:“这话不对。我听说上古大禹时代,有上万个诸侯国。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讲究)道德淳厚的方法,(并且)得力于重用士人。所以虞舜出身于乡村鄙野,得以成为天子。到商汤时代,有三千诸侯。当今时代,面向南称孤道寡的诸侯只剩下二十四个。由此来看,难道不是因为政策的得失造成的吗?当诸侯渐渐被消灭,面临亡国灭族的威胁时,即使想成为乡野穷巷的寻常百姓,又怎么能办到呢?”齐宣王叹道:“唉!怎么能够侮慢君子呢,寡人这是自取其辱呀!等到今天听到君子的高论,才(明白轻贤慢士)是小人行径,希望先生能接受寡人为弟子。如果颜先生与寡人交游,食必美味,行必安车,先生的妻子儿女也必然锦衣玉食。”颜斶(听后要求)告辞回家,说:“士人生在偏僻乡野,经过推荐选用就接受俸禄,这也并不是说不尊贵显达,可是这样他们的形体精神从此难以完全属于自己。臣只希望回到乡下,晚点吃饭权当吃肉,悠闲散步权当坐车,不犯王法权当富贵,清静纯正权当自得其乐。发号施令的,是大王您,秉忠直谏的,是我颜斶。我要讲的主要道理已经说全了,希望大王允许我回去,平平安安地回到我的家乡。”于是,颜斶拜了两拜后辞别离开。






04

文言文训练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黄帝曰:“日中必熭(wèi),操刀必割。”今令此道顺而全安甚易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岂有异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假设陛下居齐桓之处,将不合诸侯而匡天下乎?高皇帝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yú)之地以王诸公,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县,德至渥(wò)也,然其后十年之间,反者九起。陛下之与诸公,非亲角材而臣之也,又非身封王之也,自高皇帝不能以是一岁为安,故臣知陛下之不能也。

然尚有可诿(wěi)者,曰疏。臣请试言其亲者。假令悼惠王王齐,元王王楚,中子王赵,幽王王淮阳,共王王梁,灵王王燕,厉王王淮南,六七贵人皆亡(wú)恙,当是时陛下即位,能为治乎?臣又知陛下之不能也。若此诸王,虽名为臣,实皆有布衣昆弟之心,虑无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黄屋,汉法令非行也。虽行不轨如厉王者,令之不肯听,召之安可致乎!幸而来至,法安可得加(施加)!动一亲戚,天下圜(huán)视而起,陛下之臣虽有悍如冯敬者,适启其口,匕首已陷其胸矣。陛下虽贤,谁与领此?

故疏者必危,亲者必乱,已然之效也。其异姓负强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同姓袭是迹而动,既有征矣,其势尽又复然。

  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顿者,所排击剥割,皆众理解也。至于髋(kuān)髀(bì)之所,非斤则斧。夫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今诸侯王皆众髋髀也,释斤斧之用,而欲婴以芒刃,臣以为不缺则折。胡不用之淮南、济北?势不可也。

臣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然则天下之大计可知已。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虽在细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

[注] ①《治安策》是贾谊上书汉文帝的奏章。②熭(wèi):暴晒。 髋髀(kuānbi):胯骨与股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令此道顺而全安甚易/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岂有异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

B.今令此道顺而全安/甚易/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有异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

C.今令此道顺而全安/甚易/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岂有异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一

D.今令此道顺而全安/甚易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岂有异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帝,指传说中中原各族共同的祖先。相传他打败炎帝等,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

B.黄屋,古代帝王所乘坐的车上以黄色绸缎为里子的车盖。因而“黄屋”也指帝王的车。

C.“适启其口”与“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两句中的“适”字含义不同。

D.“虽在细民”与“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两句中的“虽”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合乎当时的政治需要,言必有据,观点鲜明,对所论问题了如指掌,所提对策具体可行;情真意切,文笔生动。

B.作者认为,汉文帝如果在悼惠王、元王、幽王、恭王、灵王等七人都还健在的时候登上皇位,就可以使天下太平

C.文章叙述了同姓诸侯王不遵法纪,野心勃勃,对抗朝廷,乃至阴谋叛乱等情况,作者忧国忧民、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溢于言表。

D.文章的末尾,作者指出,如果能按照他提出的策略治理国家,诸侯王就不敢有反叛的想法,而会归顺天子,国家因此太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割膏腴之地以王诸公,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县,德至渥也。(5分)

(2)夫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5分)


【答案】

10 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 虚词和文言句式的能力 原文标点. 今令此道顺而全安 甚易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 岂有异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 乘今之时因天之助 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

1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虽在细民中的”的意思 即使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中的 意思是虽然”。

12.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可以使天下太平”错, 作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汉文帝无法把国家治理好

13(1) 割出肥沃的土地使这些王公成为诸侯王 多的有一百多个城 少的也有三四十个县 恩德是极深厚的了 

得分点膏腴   1  大意2 

13(2) 仁义恩厚 好比是皇上的利刃 权势和法制 好比是君王的砍刀和斧头。(得分点芒刃”“斤斧 判断句式各1! 大意2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小题的关键点膏腴意为肥沃”“意为使... 成为诸侯王  意为深厚2)小题的关键点芒刃 意为利刃”“斤斧 意为砍刀和斧头 权势 法制! 人主之斤斧也 为判断句式


【参考译文】

  黄帝说:“太阳到了中午一定要晒东西,拿着刀子就要赶快去切割东西。”现在按照这个道理去做,使国家巩固,民众安全,是很容易的,假如不趁早采取措施,就会伤害骨肉之情,以致要杀他们的头,这难道同秦朝末年的局势还有什么区别吗?凭着皇帝的权力地位,趁着现在有利的时机,靠着上天的帮助,还对转危为安、改乱为治的措施有所顾忌。假如陛下处于当年齐桓公的境地,还能不联合诸侯恢复天下的秩序吗?

高祖皇帝凭着他的明智威武登上了天子之位,割出肥沃的土地使这些王公成为诸侯王,多的有一百多个城,少的也有三四十个县,恩德是极深厚的了。然而在以后的十年当中,反叛的事发生了九次。陛下跟这些王公的关系,并不是亲自较量过才能之后而使他们甘心臣服的,也不是亲自封他们当诸侯王的。即使高祖皇帝也不能因此而得到一年的安宁,所以我知道陛下是不能得到安宁的。

  不过,还有可以推托的借口,说是关系疏远。那就请允许我试着谈谈那些关系亲近的同姓诸侯王吧。假如让悼惠王统治着齐国,元王统治着楚国,中子统治着赵国,幽王统治着淮阳,共王统治着梁国,灵王统治着燕国,厉王统治着淮南,假如这六七位贵人都还健在,在这时陛下即位为天子,能把国家治理好吗?我又知陛下是不能的。像这些诸侯王,虽然名义上是臣子,实际上他们都怀有老百姓那种兄弟关系的想法,大概没有不想采用天子的制度,而把自己当作天子的人。他们擅自把爵位赏给别人,赦免死罪,甚至有人乘坐天子的黄绸车盖的车,汉朝的法令在那里不能推行。即使能推行,像厉王那样不守法的人,命令他都不肯听从,召见他们又怎么能来呢?幸而召来了,法律怎么能施加到他身上呢?动了一个近亲,天下诸侯王就会瞪圆了眼睛惊起来反抗。陛下的臣子当中虽然有冯敬那样勇敢的人,但是他刚开口揭发诸侯王,刺客的匕首就已经刺进了他的胸膛。陛下虽然贤明,谁能和您一起来治理这些人呢?所以说,关系疏远的诸侯王一定会危害国家,关系亲近的诸侯王一定会作乱,这已经被事实证明了。那些自负强大而发动叛乱的异姓诸侯王,汉朝已经幸运地战胜他们了,可是并没有改变造成叛乱的原因。同姓诸侯王也袭用了这种做法发动叛乱,已有征兆了,形势又完全恢复到以前那种状态。

屠牛坦一早晨宰割了十二头牛,而锋利的刃并没有变钝,这是因为他所刮别割剥的,都是顺着肉的肌理下刀。至于对付胯骨、大腿骨的地方,不是用砍刀就是用斧头。仁义恩厚,好比是皇上的利刃;权势和法制,好比是君王的砍刀和斧头。如今的诸侯王好比是胯骨、大腿骨,如果放弃砍刀、斧头不用,而想用刀刃去碰,我认为刀子不是出缺口就是被折断。为什么仁义恩厚不能用在淮南王、济北王的身上呢?因为形势不允许啊!

  我私下里考察从前的事件,大体上是势力强大的先反叛。既然如此,那么治理天下的大计就可以知道了。要想使天下安定,最好多多建立诸侯国使他们的势力减小。力量弱小就容易用道义来指使他们,国土小就不会有反叛的邪念。这样就使全国的形势,如同身体使唤手臂,手臂使唤手指似的,没有不听从指挥的。诸侯王不敢有反叛的想法,如同车轮的辐条聚集向车轴那样,都归顺天子,即使是老百姓,也会感到他们很安稳,因此天下就都知道陛下的英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