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彼得大帝改革
1、背景:
1)必要性:西欧各国在17世纪末发展迅速,而俄国仍旧是闭塞落后的内陆国家。为了打开通向西欧的海路。(夺取瑞典人控制的波罗的海和土耳其人掌握的黑海,打开通向欧洲的海路)2)可能性:1689年,彼得一世掌权,立志改革,微服出访西欧使其了解了国际形势。目的是巩固沙皇的统治,实现富国强兵。
2、彼得一世的改革措施:1)军事改革:按照欧洲方式改造军队:(目的:满足军队经费的需要)A实行征兵制,贵族和农民都要服兵役;B重视发展海军,建立庞大的军队 。影响: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2)经济改革:A鼓励私人办企业,工厂主有权向贵族购买农奴充当劳动力;B实行重商主义,保护关税,增添新税种 ;C将原来按户收税改为按每个男性农奴征收“人头税”;3)政治改革:加强中央集权:A中央设置参政院,直属沙皇;B地方设总督,直接听命于沙皇;C废除旧贵族特权。4)文化教育与生活习俗改革:A、派遣留学生到欧洲学习,聘请外国人到俄国传授先进的科技B、发展各种公共事业C、推行西方的文明生活方式;
彼得一世改革的特点:(1)移植西方文明,全盘西化;(2)未触及俄国落后的根源------农奴制;(3)用残暴手段推行改革。
3、俄罗斯帝国的崛起——影响
1)、性质: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性改革。
2)、改革存在的不足(局限性):①改革仅限于学习西方的技术文明和生活方式,并没有学习西方制度;②手段的过于野蛮和粗暴(镇压近卫军;处死太子);③农民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利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征兵和征调劳工)④从长远看,改革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改革后的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
3)、改革的积极意义:①增强俄国实力,俄国跻身于欧洲强国的行列,改变了欧洲原有的政治格局;(取得很大成效,俄国取得了对欧洲事务的发言权,跻身欧洲强国的行列)②宣告了强大的俄罗斯帝国的正式诞生;③客观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④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4)如何评价彼得一世?(是“暴君”还是“大帝”?请用史实说明)
彼得一世在位期间,顺应历史潮流,仿照西欧实行军事和经济改革,增强了国家实力,使俄国跟上了西欧近代化的步伐,奠定了近代俄国强大的基础,因此彼得一世可以称为俄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政治家;
其主要局限性:(1)是未能废除农奴制度(2)侵略扩张也给欧亚人民带来了灾难;(3)野蛮、粗暴的手段推进(4)改革加重农奴的负担
补充:【重商主义】 资本主义早期比较盛行的经济思想
主要内容:1、金银充足是国家富足的标志;2、主张积极发展工商业;3、鼓励对外贸易,奖励出口,减少进口;
历史作用:1、增加政府收入,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2、引起商业竞争和殖民争夺,导致殖民战争;
二、亚历山大改革
1.原因:(1)主要矛盾: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与落后的封建农奴制之间的矛盾。
(2)19世纪上半期,俄国资本主义工业有了一定发展。俄国是封建农奴制国家,农奴贫困,没有人身自由,造成国内市场狭小,缺乏自由劳动力。
(3)直接原因: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惨败,加剧了国内的社会经济危机,为了挽救统治危机,不得不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1861年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法令。
2.内容
(1)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2)农奴可以得一块份地,但必须以高价赎买。
3.意义、后果
(1)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2)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步伐。
(3)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三、俄国十月革命
1.背景(1)经济: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开始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2)政治:俄国具有浓厚的军事封建色彩;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3)国际: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恶化国内局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4)主观: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建立,列宁主义诞生。
2.过程:(1)二月革命:1917年3月,二月革命爆发,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3)七月流血事件:1917年7月,临时政府血腥镇压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的示威游行,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4)十月革命: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其他城市的起义也相继取得成功。
4、意义
(1)对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2)对世界①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②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③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
6、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
(1)指导思想: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学说。
(2)革命道路:十月革命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
(3)发展阶段: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是紧密相连的,形成了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的阶段。
(4)斗争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
7、十月革命与俄国现代化
(1)政治上: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新型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在俄国初步确立。
(2)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开辟了苏维埃政权通向现代化的道路。
(3)文化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和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
一、彼得大帝改革
1、背景:
1)必要性:西欧各国在17世纪末发展迅速,而俄国仍旧是闭塞落后的内陆国家。为了打开通向西欧的海路。(夺取瑞典人控制的波罗的海和土耳其人掌握的黑海,打开通向欧洲的海路)2)可能性:1689年,彼得一世掌权,立志改革,微服出访西欧使其了解了国际形势。目的是巩固沙皇的统治,实现富国强兵。
2、彼得一世的改革措施:1)军事改革:按照欧洲方式改造军队:(目的:满足军队经费的需要)A实行征兵制,贵族和农民都要服兵役;B重视发展海军,建立庞大的军队 。影响: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2)经济改革:A鼓励私人办企业,工厂主有权向贵族购买农奴充当劳动力;B实行重商主义,保护关税,增添新税种 ;C将原来按户收税改为按每个男性农奴征收“人头税”;3)政治改革:加强中央集权:A中央设置参政院,直属沙皇;B地方设总督,直接听命于沙皇;C废除旧贵族特权。4)文化教育与生活习俗改革:A、派遣留学生到欧洲学习,聘请外国人到俄国传授先进的科技B、发展各种公共事业C、推行西方的文明生活方式;
彼得一世改革的特点:(1)移植西方文明,全盘西化;(2)未触及俄国落后的根源------农奴制;(3)用残暴手段推行改革。
3、俄罗斯帝国的崛起——影响
1)、性质: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性改革。
2)、改革存在的不足(局限性):①改革仅限于学习西方的技术文明和生活方式,并没有学习西方制度;②手段的过于野蛮和粗暴(镇压近卫军;处死太子);③农民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利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征兵和征调劳工)④从长远看,改革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改革后的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
3)、改革的积极意义:①增强俄国实力,俄国跻身于欧洲强国的行列,改变了欧洲原有的政治格局;(取得很大成效,俄国取得了对欧洲事务的发言权,跻身欧洲强国的行列)②宣告了强大的俄罗斯帝国的正式诞生;③客观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④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4)如何评价彼得一世?(是“暴君”还是“大帝”?请用史实说明)
彼得一世在位期间,顺应历史潮流,仿照西欧实行军事和经济改革,增强了国家实力,使俄国跟上了西欧近代化的步伐,奠定了近代俄国强大的基础,因此彼得一世可以称为俄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政治家;
其主要局限性:(1)是未能废除农奴制度(2)侵略扩张也给欧亚人民带来了灾难;(3)野蛮、粗暴的手段推进(4)改革加重农奴的负担
补充:【重商主义】 资本主义早期比较盛行的经济思想
主要内容:1、金银充足是国家富足的标志;2、主张积极发展工商业;3、鼓励对外贸易,奖励出口,减少进口;
历史作用:1、增加政府收入,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2、引起商业竞争和殖民争夺,导致殖民战争;
二、亚历山大改革
1.原因:(1)主要矛盾: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与落后的封建农奴制之间的矛盾。
(2)19世纪上半期,俄国资本主义工业有了一定发展。俄国是封建农奴制国家,农奴贫困,没有人身自由,造成国内市场狭小,缺乏自由劳动力。
(3)直接原因: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惨败,加剧了国内的社会经济危机,为了挽救统治危机,不得不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1861年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法令。
2.内容
(1)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2)农奴可以得一块份地,但必须以高价赎买。
3.意义、后果
(1)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2)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步伐。
(3)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三、俄国十月革命
1.背景(1)经济: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开始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2)政治:俄国具有浓厚的军事封建色彩;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3)国际: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恶化国内局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4)主观: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建立,列宁主义诞生。
2.过程:(1)二月革命:1917年3月,二月革命爆发,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3)七月流血事件:1917年7月,临时政府血腥镇压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的示威游行,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4)十月革命: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其他城市的起义也相继取得成功。
4、意义
(1)对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2)对世界①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②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③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
6、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
(1)指导思想: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学说。
(2)革命道路:十月革命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
(3)发展阶段: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是紧密相连的,形成了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的阶段。
(4)斗争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
7、十月革命与俄国现代化
(1)政治上: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新型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在俄国初步确立。
(2)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开辟了苏维埃政权通向现代化的道路。
(3)文化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和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
一、彼得大帝改革
1、背景:
1)必要性:西欧各国在17世纪末发展迅速,而俄国仍旧是闭塞落后的内陆国家。为了打开通向西欧的海路。(夺取瑞典人控制的波罗的海和土耳其人掌握的黑海,打开通向欧洲的海路)2)可能性:1689年,彼得一世掌权,立志改革,微服出访西欧使其了解了国际形势。目的是巩固沙皇的统治,实现富国强兵。
2、彼得一世的改革措施:1)军事改革:按照欧洲方式改造军队:(目的:满足军队经费的需要)A实行征兵制,贵族和农民都要服兵役;B重视发展海军,建立庞大的军队 。影响: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2)经济改革:A鼓励私人办企业,工厂主有权向贵族购买农奴充当劳动力;B实行重商主义,保护关税,增添新税种 ;C将原来按户收税改为按每个男性农奴征收“人头税”;3)政治改革:加强中央集权:A中央设置参政院,直属沙皇;B地方设总督,直接听命于沙皇;C废除旧贵族特权。4)文化教育与生活习俗改革:A、派遣留学生到欧洲学习,聘请外国人到俄国传授先进的科技B、发展各种公共事业C、推行西方的文明生活方式;
彼得一世改革的特点:(1)移植西方文明,全盘西化;(2)未触及俄国落后的根源------农奴制;(3)用残暴手段推行改革。
3、俄罗斯帝国的崛起——影响
1)、性质: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性改革。
2)、改革存在的不足(局限性):①改革仅限于学习西方的技术文明和生活方式,并没有学习西方制度;②手段的过于野蛮和粗暴(镇压近卫军;处死太子);③农民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利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征兵和征调劳工)④从长远看,改革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改革后的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
3)、改革的积极意义:①增强俄国实力,俄国跻身于欧洲强国的行列,改变了欧洲原有的政治格局;(取得很大成效,俄国取得了对欧洲事务的发言权,跻身欧洲强国的行列)②宣告了强大的俄罗斯帝国的正式诞生;③客观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④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4)如何评价彼得一世?(是“暴君”还是“大帝”?请用史实说明)
彼得一世在位期间,顺应历史潮流,仿照西欧实行军事和经济改革,增强了国家实力,使俄国跟上了西欧近代化的步伐,奠定了近代俄国强大的基础,因此彼得一世可以称为俄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政治家;
其主要局限性:(1)是未能废除农奴制度(2)侵略扩张也给欧亚人民带来了灾难;(3)野蛮、粗暴的手段推进(4)改革加重农奴的负担
补充:【重商主义】 资本主义早期比较盛行的经济思想
主要内容:1、金银充足是国家富足的标志;2、主张积极发展工商业;3、鼓励对外贸易,奖励出口,减少进口;
历史作用:1、增加政府收入,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2、引起商业竞争和殖民争夺,导致殖民战争;
二、亚历山大改革
1.原因:(1)主要矛盾: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与落后的封建农奴制之间的矛盾。
(2)19世纪上半期,俄国资本主义工业有了一定发展。俄国是封建农奴制国家,农奴贫困,没有人身自由,造成国内市场狭小,缺乏自由劳动力。
(3)直接原因: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惨败,加剧了国内的社会经济危机,为了挽救统治危机,不得不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1861年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法令。
2.内容
(1)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2)农奴可以得一块份地,但必须以高价赎买。
3.意义、后果
(1)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2)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步伐。
(3)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三、俄国十月革命
1.背景(1)经济: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开始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2)政治:俄国具有浓厚的军事封建色彩;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3)国际: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恶化国内局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4)主观: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建立,列宁主义诞生。
2.过程:(1)二月革命:1917年3月,二月革命爆发,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3)七月流血事件:1917年7月,临时政府血腥镇压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的示威游行,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4)十月革命: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其他城市的起义也相继取得成功。
4、意义
(1)对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2)对世界①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②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③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
6、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
(1)指导思想: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学说。
(2)革命道路:十月革命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
(3)发展阶段: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是紧密相连的,形成了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的阶段。
(4)斗争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
7、十月革命与俄国现代化
(1)政治上: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新型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在俄国初步确立。
(2)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开辟了苏维埃政权通向现代化的道路。
(3)文化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和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